分類: 汽車新聞
Type-C耳機已成過去:但我們不必爲它傷心
在2016年的樂視發佈會上,賈躍亭拿出了一臺「超級手機 2」。
這是樂視首款採用 CDLA 音頻標準的手機,也是全球第一款用 Type-C 接口取代 3.5mm 耳機孔的手機。
在之後的一年裡,手機廠商也紛紛取消了 3.5mm 耳機孔,用 Type-C 來代替。有的廠商說這樣做是爲了防水,有的則是說能呈現出更好的音質。
總之,總有一個「幹掉耳機孔」的理由讓廠商們大書一番。
爲此,耳機廠商在過去這些年裡,也相繼推出了 Type-C 規格的產品來迎合這個突然崛起的新市場。
然而在兩年後的今天,我們在 CES 上能看到無數款藍牙耳機,但卻已經看不見 Type-C 耳機的蹤影。
Type-C 耳機像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
和傳統的 3.5mm 耳機不同,Type-C 耳機的出現是因爲智能手機取消了耳機孔,從而快速衍生出的替代產物。不過它的命運並不像 Type-C 接口那樣成爲主流,相反,它的命運最終是以淡出市場來告終的。
▲ 圖片來自:SoundGuys
在瞭解 Type-C 耳機的命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手機廠商爲什麼要取消耳機孔。
通常來說,手機廠商們在設計產品前會優先考慮兩個問題:怎樣比競品有特色、怎樣能將潛在的利潤挖掘出來。
▲ iPhone 5(上)及 OPPO R5(下). 圖片來自:Mysmartphone
2014 年,OPPO 就已經在 R5 這款手機上用 Micro-USB 取消 3.5mm 耳機孔,目的是爲了將手機厚度控制在 4.85mm 以內。耳機的解決辦法是,通過一根 Micro-USB 轉 3.5mm 的轉接線和手機連接,從而不影響耳機功能正常使用。
到了 2016 年,手機廠商所追求的,除了纖薄還有機身一體化和機身防水防塵,因此取消耳機孔便成了「機身不開孔」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取消耳機孔後這些廠商還能順便拓展之後的無線市場,這些對於廠商來說無疑是一件雙贏的好事。
蘋果雖然在 iPhone 7 上取消了耳機孔,但也同時推出了藍牙耳機 AirPods,儘管蘋果也在每臺 iPhone 的包裝裡附贈了一根 Lightning 版 EarPods 耳機和 3.5mm 轉接線,但仍然有不少用戶會花 1276 元增購一副 AirPods。
AirPods 能爲蘋果帶來多大的利潤補充,目前暫時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但根據蘋果曾在去年 Q3 公佈的財報數據看,AirPods、Beats 和 HomePod 這些被歸類爲「其它產品」的總營收約有 37.4 億美元,佔 Q3 季度總利潤的 7%。
另一邊的 Android 陣營也在 2016 年後開始大量取消耳機孔,在用 Type-C 取代耳機孔後,他們都會在隨機包裝盒內附贈一條 Type-C 轉 3.5mm 的轉接線。
而一些更精明的手機廠商也在之後推出了 Type-C 耳機,讓用戶另外購買,不過這也需要用戶額外再花一筆用機成本。
▲ 圖片來自:GSMArena
以上兩種方法都能很好解決取消插孔後的耳機使用問題,也的確證明了手機取消耳機孔的可行性。然而,這些解決辦法同時也存在不少缺陷,比如轉接線易丟失、不美觀,早期 Type-C 耳機價格又偏貴、配件購買渠道少、沒有專業耳機廠商助推,用戶聽歌時不能給手機充電……
▲?蘋果賣得最好的產品,其實是 Lightning to 3.5mm 轉換線
因此,在這些限制條件的影響下,消費者更偏向於支持實用而不是「少個開孔更好看」。與此同時,大部分普通用戶都未必能夠感受到這些低價 Type-C 耳機或轉接口所帶來的變化。再加上售價越來越低的無線耳機登場,更成爲了壓倒 Type-C 耳機的最後一根稻草。
廉價的藍牙耳機,是 Type-C 耳機的最大敵人
回望過去,其實我們能發現 Type-C 耳機在市場隱退,其實和產品及其碎片化的營銷有很大關係。
但這裡我並不是說 Type-C 耳機在音質上不能超越傳統 3.5mm 耳機,而是在取消耳機孔後,手機廠商們都將 Type-C 耳機定義成一種過渡用的配件,而不是要持續發展的對象。
在過去的日子裡,我們能用 3.5mm 插頭的耳機線接上手機、平板電腦、電腦以及其他配備該插口設備,即插即用,幾乎沒有任何額外的使用成本顧慮。但在取消耳機孔的今天,我遇到了此番窘境:
我的手機是 iPhone,它用的是 Lightning,如果我要用手機聽歌那麼我需要一根 Lightning EarPods;我的電腦是 MacBook,它用的是 3.5mm 接口,如果我要用電腦聽歌那麼我需要一根 3.5mm EarPods……
而我隨身攜帶的是 iPad Pro(2018),它用的是 Type-C(USB-C)接口,如果我要用它聽歌,那我要額外帶多一跟 USB-C to 3.5mm 轉換線。
也就是說,這已經不是一根耳機線能解決的問題了,如果我出一次差,至少要帶上兩種規格的耳機,或者兩根隨時都可能會被我弄丟的轉換線。所以最終我選擇增購一副 AirPods,畢竟在我看來,方便更重要。
▲ 索尼 WH-1000XM3 和 AirPods 已經是我的日常標配耳機了。
同樣地,Type-C 耳機也遇到了 Lightning 耳機同樣的通用性問題。但不同於 Lightning 耳機、轉換線的隨機附贈,Type-C 耳機往往都是需要用戶另外購買,而且這種「專賣專用」的耳機只能用於沒有耳機孔的設備,而這種設備目前也僅侷限於智能手機而已。
即便是目前最新的電腦、遊戲機、播放器,他們都仍然配備 3.5mm 耳機孔,Type-C 接口則主要負責充電及傳輸數據。當我需要用耳機的時候,隨便找一家數碼店就能買到,反之他們不一定會有 Type-C 耳機供應。
▲ 所謂「一拖二」的 Type-C to 3.5mm 轉換線,不但解決音頻問題,還能同時充電。
因此,這對於本身就不瞭解數碼的普通用戶來說,使用 Type-C 耳機不單只是增加了購買成本,還需要換上額外的時間成本,這麼一算倒不如用轉換線或者藍牙耳機更靈活一點。
▲ 圖片來自:Stevesrantsnraves
所以時至今天,我們常常能看到有用戶寧願用轉換線或藍牙耳機,而不是用 Type-C 耳機,這恰恰就反映了通用性是阻礙 Type-C 耳機流行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廉價的無線耳機產品也讓 Type-C 耳機陷入無比尷尬的境地。
▲?小米藍牙耳機 Air
以小米爲例,商城售價最低的「雙單元半入耳式 Type-C 耳機」爲 89 元,但是能將 3.5mm 耳機變成藍牙耳機的「小米藍牙音頻接收器」僅 99 元;即便是最貴的「小米藍牙耳機 Air」,它也只是 399 元而已。
▲?小米雙單元半入耳式 Type-C 耳機
硬核科技加持,3M汽车改色膜2080系列高亮光全新上市,出彩更出色
雖然我們都知道有線和無線產品之間有着 300 元的最大差額,但藍牙耳機的通用性和便利性都要比 Type-C 耳機更大,凡是支持藍牙音頻輸出的都能連接藍牙耳機。
因而相比之下,藍牙耳機的性價比就顯得比 Type-C 耳機更高了。
無線分體式纔是耳機的下一個發展形態
耳機這一產物在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數十年,在過去的數十年裡,經過廠商不斷改良、升級,耳機在今天已經從當初的簡陋發展到精緻、從有線變成無線、從被動發展到主動降噪,並且還成爲了我們數碼生活中的必需品之一。
那麼到了今年,耳機將往哪個方向發展?答案其實在今年的 CES 上已經被「公佈」了——無線分體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真無線耳機」。
相比起已經隱退市場的 Type-C 耳機,無線分體式耳機是今年在 CES 上被展出最多的耳機種類之一。除了鐵三角、漫步者、Jabra、索尼這些老牌音頻廠商以外,諸如 1MORE、Anker 這些新晉品牌,也在 CES 上展出了他們最新的無線分體式耳機產品。
▲?Anker Soundcore Liberty Air
當然這是有原因的。藍牙的通用特性讓耳機能無視了接口問題,而隨着藍牙 5 的推出,分體式耳機的穩定性和續航性能都得到顯著提升,讓這個拇指大小的耳塞也能支持至少 3 小時的持續續航,應該也能滿足大部分用戶的使用需求了。
除此以外,相比於其它無線耳機,真無線形態也能給用戶帶來免束縛的佩戴體驗,無論是休閒還是運動,這種耳機都能上陣。雖然他們都需要依賴耳機盒充電,但耳機盒也同時兼顧着收納的作用,並不會帶來太大的不便。
在耳機盒中取出耳機→戴上,就好比解開糖紙把糖放進嘴裡一樣,都只是幾秒就能完成的事。
▲?索尼 WF-SP700N
在解決設備連接問題後,對於真無線耳機在未來的發展,其實耳機廠商早就嘗試對其賦予更多的功能了。
2016 年,Jabra 在?Elite Sport?這款產品中加入了心率監測和最大攝氧量監測,目的是爲了讓用戶方便了解心率,方便調整運動強度。此前也有消息指出,蘋果也可能會在 AirPods 的變種產品中加入類似的功能,屆時,全無線耳機所要做的就不單只是一個耳機,它還將兼顧無線健康監測的作用。
▲ Jabra Elite Sport
另一方面,時尚品牌的助推也讓無線分體式耳機的前景一片光明。
上週,美國音頻公司 Master&Dynamic 就公佈了由?Louis Vuitton 基於?Master&Dynamic MW07基礎定製的 Louis Vuitton Horizon。這款耳機不但擁有 LV 標誌性的造型,而且還搭載定製 10mm 鈹振膜動圈單體。
回到 Type-C 耳機本身,它的消失已經是必然的事實。
它的出現,只是基於「手機取消耳機孔」這個變更。同樣是服務大衆的方案,Type-C 耳機沒有提供足夠的便利性和通用性,再加上自身受到成本、銷售模式的限制,它也未能夠爲大衆用戶帶來可感知體驗提升。面對更方便、限制更少的無線耳機,Type-C 接口耳機被淘汰是必然的事。
但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壞事,也沒有必要去惋惜。
▲?全無線設計讓耳機擁有「全場景通用」的特性,這也是有線耳機並不能辦到的地方。圖片來自:Digitaltrends
Type-C 耳機只不過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案,除了它我們還有「無線耳機」這選項。隨着各大廠商的技術投入,無線耳機在體驗上的提升也會越來越高,使用起來也越來越可靠。這時用戶也不必去考慮耳機有線還是無線的問題,因爲現有的無線耳機已經能夠滿足他們的體驗需求了,Type-C 耳機自然也沒有繼續保留的意義。
總之,Type-C 耳機的出現和離開其實是一個解決方案的篩選過程。它之所以被無線耳機所代替,是因爲我們已經篩選出一個更加合適的方案。
再放大看,那就是分體式無線耳機。
論壇、峰會…這場科技盛會將迎來這些省級活動
11月1日,在第十一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新聞發佈會上,央、省、市新聞媒體記者匯聚一堂,將目光投向這場即將到來的科技盛會。中國新聞社記者提問,科博會作爲四川科技成果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和重要平臺,在本屆科博會上省級層面將推出哪些活動?
四川省科技廳副廳長楊品華介紹,本屆科博會除了開幕式外,主要活動還包括主論壇、主賓國活動以及7個專項活動。其中——
主論壇將圍繞前沿顛覆性技術,邀請相關行業著名科學家和企業家,分享顛覆性技術最新動態,針對顛覆性技術對未來發展的重大影響進行深入探討。主賓國活動中,將與印尼在科技、經貿、文化、產業等方面開展一系列交流合作活動。
500盤評審專訪/設計師方序中:日常中的與眾不同 炒飯也有新意
專項活動中,天府科技金融投融資峰會將組織國內頭部創投基金、銀行、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以及上交所、深交所西部基地等金融服務機構,遴選發佈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引導各類金融資源助力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首屆川渝科普大會將圍繞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弘揚科學和科學家精神,加強川渝科普工作協同和資源共享,推介“川渝科普地圖”“天府科技雲”,展示川渝科普基地風采,發佈川渝地區系列重要科普榜單。
此外,本屆科博會還將舉行第二屆中國激光科技創新產業大會、“科技城人才日”系列活動、“僑智精英科博行”高端醫療裝備智造產業發展峰會、川渝種業振興高峰論壇暨種業創新科技成果發佈會、第十一屆科博會投資推介暨集中籤約儀式等專項活動。
(綿報融媒記者 唐顯枚)
編輯:曹海容 校對:王政 審覈:鄧娟
高盛資產管理2024年投資展望 四大主題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和投資策略
陈佳欣导演北欧影像首映发布11月19日圆满结束 影像展同步开展
次世代新品? 小米電視3\九號平衡車發佈
【機鋒資訊】今天下午(10月19日),小米科技在北京新雲南皇冠假日酒店發佈了被稱爲“次世代”產品的小米電視3,以及傳言已久的小米平衡車——九號平衡車。值得一提的是小米電視3採用主機\顯示器分體式設計,此前曾一度被猜測爲相機產品。
小米電視3採用分體式設計,屏幕部分小米稱其爲60英寸原裝LG真4K屏,另一部分爲獨立電視音響+電視主機,依然採用和小米電視2s類似的全金屬超薄設計,其中主機部分採用MStar 6A928處理器以及2GB RAM。
小米電視3
價格方面,小米電視3包括主機的價格爲4999元,主機單買價格爲999元。關於這款獨立主機+音響,對此小米CEO雷軍稱,用戶如果家裡已經有了小米前代型號電視,或者其他品牌電視,無需換屏只需購買主機與舊款電視連接,即可全面升級電視性能、功能、內容等,與小米電視3保持一致。
小米電視3主機
對於新發布的這款電視新品,雷軍表示:“小米耗時3年精心研發電視,今天發佈的小米電視3是令人滿意的作品,無論畫質、性能、功能、工藝還是內容都達到了旗艦電視的水準。”言語中透露出對自家產品的自信。
除了電視,小米還發布了一款新“玩具”——九號平衡車。這款平衡車產品由小米聯手生態鏈企業納恩博(Ninebot&Segway)共同推出,也是納恩博今年四月收購Segway(平衡車發明者)之後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售價1999元。
小米本次推出的兩款新品的確有着頗有新意和實用性的產品設計,發佈會期間全程用小米電視3獨立音響\主機作爲現場播放工具的場景也讓人印象深刻。另外,雷軍表示小米電視3、主機以及九號平衡車將於11月3日登錄小米官網首發,關於這兩款產品的更多消息,請繼續關注機鋒網的後續報道和評測。
滴滴殺入大模型
“百模大戰”進入後半場,應用場景成必爭之地。
滴滴,作爲出行行業的代表,自然不會缺席。
多方消息顯示,滴滴內部已組建大模型團隊,由“全能型”技術人才柴華帶隊,並率先落地商旅等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滴滴原副總裁,造車項目負責人之一的羅文,也已於上半年辭職,投身大模型創業。
稍早之前,高德地圖、T3出行已官宣入局大模型,在安全出行、各類出行場景中“攻城略地”。
不止出行,滴滴率先落地商旅場景
滴滴入局大模型,除了“紮根出行”,更要從中選擇一個“突破口”。
知情人士稱,滴滴大模型計劃以部分個人出行和企業差旅爲場景,用以提升用戶差旅、出行規劃效率。
在相關報道中,外界的關注點也放在了B端商旅,這一細分落地場景上。
資料顯示,自2015年開始,滴滴就在機酒,甚至是一站式商旅服務領域,開始了相關佈局。
2021年3月,滴滴企業服務事業羣向外進行招募酒店、機票業務、商旅平臺高級產品經理/專家等多個職位,並透露將進行商旅業務的內部測試。經過近2年籌備,滴滴企業版於2023年1月正式上線了機票和酒店預定服務。
滴滴企業版10月發佈的數據顯示,9月企業差旅需求整體環比8月上漲約13.5%。其中,機票預訂上漲13.1%、火車票預訂上漲17%、酒店辦理上漲12.4%。
這無疑也是滴滴用大模型,率先試水差旅場景的底氣所在。而在大模型加持下,滴滴商旅的智能化,自然也能更上一層樓。
憑藉AI大模型的能力支撐,滴滴等出行服務商能在智能規劃差旅行程的同時,篩選出最佳出行航班和下榻酒店,並自主鏈接到第三方票務預定平臺和企業報銷系統。
需要注意的是,在商旅場景剛剛起步的滴滴,免不了與攜程、同程、途牛等老玩家“狹路相逢”。
而攜程,也已於今年7月發佈了首個旅遊行業垂直大模型“攜程問道”。相關功能顯示,“攜程問道”可在用戶提出想法時,從地域、主題特色等維度,推薦旅行目的地、酒店、景點、行程規劃和實時優惠等選項。
CR50乡村振兴助农帮扶馆启动会在京举办,农产品产销联盟正式成立
據瞭解,2020年,攜程商旅管理收入爲8.77億元;2022年這部分的收入則爲11億元。滴滴大模型賦能商旅場景,究竟能奪取多大的市場份額,仍待時間檢驗。
數據+資金+人才,滴滴做好了準備
深耕多年,滴滴在出行行業,沉澱已久。此番殺入大模型,滴滴自然也做足了“完全準備”。
11月13日,滴滴發佈的2023年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核心平臺總單量達到35.79億單,同比增長34%。
其中,中國出行總單量爲28.78億單,同比增長32%,日均單量達到3130萬單,突破單季度歷史峰值;國際業務總單量爲7.01億單,同比增長43%。
海量數據之外,“燒錢”的大模型,也離不開資金的支持。
三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滴滴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資金和理財投資餘額爲546億元,相比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488億元有所上升。
在海量數據+充足資金的保障下,滴滴在大模型領域的探索,“領路人”同樣關鍵。
據悉,滴滴大模型團隊,由滴滴出行地圖與公交事業部負責人、算法委員會輪值主席柴華擔任技術負責人。
柴華,畢業於天津大學計算機系,碩士學位,曾就職於阿里巴巴和百度,在互聯網地圖、大規模分佈式複雜系統、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方向擁有豐富的經驗。
於2016年加入滴滴後,柴華帶領團隊完善了滴滴地圖的基礎數據、路徑規劃、導航等關鍵能力,補足了公司在地圖環節的短板。
2020年,滴滴地圖的導航功能及公交菜單,正式內嵌入滴滴出行App。自此,滴滴揮別了採用第三方地圖服務的歷史。
“全能型”技術人才,又是幹出實績的“功臣”,柴華掛帥大模型團隊,足夠令人信服。
高德T3已入場,聚焦安全、細分出行場景
不只滴滴,高德、T3等出行服務商,也早已官宣入局大模型。
9月20日,高德就發佈了安全出行大模型。
據悉,安全出行大模型基於高德的地圖大數據、位置大數據、導航大數據、智能決策系統等能力,從風險識別、風險預警、實時防護、常態治理等全流程幫助網約車平臺提升安全管理能力、降低安全風險。
高德打車當時介紹稱,已有100多家網約車平臺接入安全出行大模型,每日完成道路安全預警超1000萬次,駕駛員超速率下降18.4%。
就在11月10日,T3出行宣佈與中國電信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打造國內出行行業首個生態大模型——“阡陌”,逐步推出各類出行場景大模型解決方案,賦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
據介紹,在“阡陌”出行大模型支持下,T3出行與中國電信將在多個場景展開深度合作,打造更優質的出行服務和產品。
一方面,雙方開發應用智能調度大模型,更加精準和實時地預測出行供需熱力變化,爲司機規劃更爲合理的行駛路線,進一步提升司機和整個城市的運營效率。
另一方面,開發應用司乘服務大模型,有效解決司乘服務中動作及物件影像識別、語音語義識別等問題,讓司乘出行安全更有保障。
商旅、安全、細分出行場景,滴滴高德T3,似乎各自選擇了不同的切入點。
然而,作爲出行服務商,上述三家免不了“殊途同歸”,近身肉搏。
未來,在“百模大戰”的大背景下,出行場景戰鬥中,又將上演怎樣的“三國殺”,我們也將持續保持關注。
本文源自獵雲精選
專業航拍 大疆聯手哈蘇推首款航拍套裝
(原標題:專業航拍 大疆聯手哈蘇推首款航拍套裝)
曾飆罵中國「他X的滾出去」 菲律賓前外長陸辛出任總統北京特使
全球飛行影像系統知名廠商DJI大疆創新,與高品質專業相機廠商哈蘇(Hasselblad)推出航拍套裝,完美整合了哈蘇中畫幅A5D航空相機與大疆經緯M600專業飛行平臺。
曼彻斯特德比宣告进入WSL,客队激怒了老特拉福德俱乐部的球迷
哈蘇A5D航空相機、大疆經緯M600飛行平臺套裝側面
爆宴
咒術回戰(呪術廻戦Jujutsu Kaisen 0)【劇場版】0 芥見下下
A5D搭配M600的航拍套裝是大疆成爲哈蘇公司少數股東後,雙方推出的首個合作產品。該套裝將擁有先進航拍光學器件和圖像傳感器的A5D相機與頂級航拍平臺經緯M600合二爲一,爲用戶帶來極致航拍體驗。
哈蘇A5D航空相機、大疆經緯M600飛行平臺套裝正面
哈蘇公司CEO派瑞·奧斯丁(Perry Oosting)說:“將一流的航拍相機與最強大的航拍平臺合爲一體,是大疆與哈蘇合作水到渠成的成果。我們樂見哈蘇與大疆能一起向專業攝影師、測繪員等用戶提供如此獨一無二的套裝。”
哈蘇中畫幅A5D航空相機
大疆經緯M600飛行平臺兼具強大性能與智能安全保障,並完美兼容大疆的“如影”Ronin-MX全能雲臺。經緯M600配備了6塊智能電池、A3飛控系統、Lightbridge2專業高清圖傳系統、防塵動力系統,並可搭配DJI GO應用程序查看實時畫面及各項飛行數據。
哈蘇中畫幅A5D航空相機正面
哈蘇A5D航空相機將全球頂級的光學器件、圖像傳感器與時髦小巧的機身設計巧妙結合。A5D相機採用50mm鏡頭,其相機內置傳感器的大小是市面上最好的35mm單反相機內置傳感器的兩倍。哈蘇標配的真實色彩還原系統(HNCS, Hasselblad NaturalColour Solution)可直接輸出優化色階的照片。A5D的機身與圖像傳感器配備強化的密封系統,可有效防止沙塵侵入光學部件。
讓買車變得更簡單!Hyundai與Amazon商店合作「線上賣車」
讓買車變得更簡單!Hyundai與Amazon商店合作「線上賣車」
摘自Hyundai
規模相當大的全球性線上商城Amazon,提供販售的物品相當多元,各種大小供應商都想讓自家產品上線販售,如今Amazon將開賣一項特別的物品:汽車。
摘自Hyundai
消息指出,Amazon與韓國車廠Hyundai將攜手合作,明年開始於美國線上商城進行車輛銷售。購買流程也相當簡單,只要在Amazon US網站上搜尋車款,就能看到被搜尋車輛能購買的顏色、擁有的配備等級、以及價格等,接着選擇心目中的最符合條件的車款,就能直接放入購物車買單。
摘自Hyundai
那要怎麼交車呢?其實這些網路上販售的車輛,都是由Hyundai各地的經銷商,將庫存車的細項整理後公佈上線,並給予其價格,因此交車與後續作業便不是問題,銷售業績也依然歸於經銷商。這樣的方式是目前在非原廠直營銷售下,保有經銷商獲利的方式之一。
摘自Hyundai
雖說如此,這樣的方式仍然無法阻斷近年來美國車市的嚴重問題,就是加價銷售,因爲最終價格仍由經銷商訂定,即使消費者能在線上直接比對同款車在不同經銷商的價格,但若是經銷商不採價格競爭而採聯合漲價,似乎也無可奈何。
摘自Hyundai
對消費者來說,像是Tesla般直營售車的方式,對廠商或是消費者來說都是好是,畢竟價格透明化,車廠也能拿到固定獲利,但對於傳統經銷商的存活就是一大問題。因此Amazon這樣折衷的銷售模式,或許也會讓其他車廠考慮跟進。
大改款美規Hyundai Santa Fe。 摘自Hyundai
Reanult將與中國吉利成立新合資企業 力拼免稅進軍美國市場!
Reanult將與中國吉利成立新合資企業 力拼免稅進軍美國市場!
小說
圖/摘自吉利、Renault
近期有傳言指出,中國吉利汽車和法國Renault雷諾汽車即將建立新的合作伙伴關係,兩家公司自今年初以來一直在籌組合資企業,其中細節已大致敲定,就等正式宣佈的時刻到來。
據路透社報導,該合資企業將有助於創建一個新的,以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車行爲重點的汽車品牌。預計中國吉利將提供吉利和Volvo目前使用的CMA平臺。而Renault將專注於設計和營銷。
旅宿精選/躺在房間內看極光、星空好浪漫!全球7間特色「透明屋度假房源」盤點
Lynk & Co領克01。 圖/摘自領克汽車
因爲Renault在一年前與東風汽車的合資企業解散時便退出了中國,這次的合作將促使Renault重新進入中國市場,這也可能是Renault想要擴大亞洲市場的計劃之一。值得一提的是,Renault在韓國還有一座雷諾三星汽車的組裝廠,Renault自2000年以來一直持有雷諾三星汽車80%的股份,是韓國第三大汽車製造商。
這樣互惠的狀況下,吉利或許能夠獲得Renault在韓國生產設備的使用權。據傳吉利旗下的Lynk & Co領克汽車品牌,可能在韓國生產的01 SUV,並以雷諾三星的名義出售。
Renault Megane E-Tech。 圖/摘自Renault
除此之外,撇除支援雷諾三星和進入韓國市場之外,吉利還有另一個最重要的好處。透過在韓國生產汽車,吉利很可能獲得進入美國市場的免稅機會。
在中美緊張的國際局勢下,損害了吉利試圖打入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的計劃。但與Renault的合作可能會利用韓國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進而開啓出口Lynk & Co領克汽車到美國市場的大門。對於吉利汽車來說,或許這一步棋,纔是他們真正想達成的目的。
Lynk & Co領克01。 圖/摘自領克汽車
出身醫師世家卻沒填醫學系 爺爺一怒趕出家門:醫生以外職業都看不起
黑鯊手機2代跑分曝光:驍龍845+8G內存
黑鯊手機2代跑分曝光:驍龍845+8G內存
这份温存 在子宫之内
黑鯊將於10月23日在北京發佈新一代遊戲手機,現在疑似該機的跑分已經曝光。
GeekBench 4.3數據庫中已經出現了疑似黑鯊手機2代的跑分,數據顯示,其單核2403,多核8389分,搭載驍龍845處理器,8GB運行內存,預裝安卓8.1系統。
根據此前的報道,黑鯊遊戲手機2代依然採用硬朗的外觀設計,正面採用5.99英寸全面屏,後置豎排雙攝和指紋識別,此前曝光的視頻顯示黑鯊手機2背部Logo將支持多彩燈效,左右兩邊也增加了漸變色燈光效果。此前,該機也已經入網工信部。
2023江蘇無錫高新區(新吳區)啓動航空航天產業鏈黨建專項行動
2023江蘇無錫高新區(新吳區)啓動航空航天產業鏈黨建專項行動
太極陰陽魚 小說
和男友们的约定
人民網南京11月9日電 (記者張玉峰)9日,江蘇無錫高新區(新吳區)舉辦航空航天產業鏈黨建“‘擎’動太湖畔 聚‘鏈’探蒼穹”專項行動啓動儀式,推進產業鏈黨建引領航空航天產業創新發展。
近年來,無錫高新區(新吳區)聚焦產才融合,加強航空航天產業技術攻堅、核心人才培養,以“黨建+人才”融合強鏈,爲企業從“跟跑”“並跑”向“領跑”轉變奠定基礎。此次專項行動聚焦“組織聚合、資源整合、服務聯合、工作融合”四大主題,引領黨、政、校、企高效融合,打造“黨、政、產、學、研、金、服”產業共同體,助力航空航天產業鏈固鏈、強鏈、興鏈、補鏈。
活動現場爲無錫航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無錫乘風航空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江蘇通流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卡脖子”技術攻堅團隊授牌,併發布“大飛機可靠性聯合實驗室”。中航工業雷華電子技術研究所民機中心黨支部與空港經濟開發區(碩放街道)黨工委簽署黨建共建結對備忘錄。
此外,西北工業大學無人機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空港經濟開發區(碩放街道)、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無錫研究院和無錫航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先進材料與成形技術研究所和江蘇通流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先進材料成形與製造團隊和無錫驕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現場進行合作簽約,進一步打通產學研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
BLACKPINK演唱會「超賣」?李愛綺控無法入場 主辦單位打臉了
女星「搭遊艇沒冷氣吹」挨批公主病 親揭真相:38度全員熱到中暑
Mazda也有賣皮卡? 新世代Mazda BT-50澳洲發表!
2023 年 12 月 1 日
汽車新聞
No Comments
Quade Nightingale
Mazda也有賣皮卡? 新世代Mazda BT-50澳洲發表!
Mazda BT-50。 Mazda提供
大陆人看台湾》爱上妳的笑容
Mazda馬自達汽車竟然有生產皮卡?沒錯!早於2006年起,名爲BT-50的Mazda皮卡就已在泰國、南美洲以及非洲市場販售。第一代(2006至2011年)與第二代(2011至2020年)Mazda BT-50皮卡都是以Ford Ranger爲基礎打造,而本次發表的第三代大改款BT-50終於換上不同底盤與動力,並導入Mazda的Kodo魂動設計美學!
Mazda BT-50。 Mazda提供
大道爭鋒 誤道者
2021年式第三代大改款BT-50皮卡這次在Mazda Australia澳洲馬自達汽車舉辦的線上活動中正式發表。如同外界所猜測,新世代BT-50的外觀導入了Mazda的Kodo魂動設計,銳利的頭燈搭配大型水箱護罩與新世代Mazda車款的魂動之翼鍍鉻飾條,讓車頭營造出皮卡少有的柔美高級感,新BT-50皮卡的車頭甚至讓人聯想到Mazda CX-9中大型休旅車。
Mazda提供
第三代大改款Mazda BT-50這次與Isuzu D-Max皮卡車共用了同一具底盤與動力系統,新年式BT-50選用了擁有188匹最大馬力與45.89公斤米巔峰值扭力輸出的3.0升4缸渦輪柴油引擎取代二代車款的Ford 3.2升動力系統,充沛的動力將透過6速手排或自排變速箱傳遞到驅動輪上,車主將可選擇4×4或4×2(後驅)設定。
Mazda BT-50。 Mazda提供
爱的比热容
枭龙双座机再晋级!巴基斯坦首飞成功
首批第三代大改款Mazda BT-50皮卡將提供dual-cab雙箱車型,而外界估計BT-50明年在澳洲上市時,還會提供一款搭載更小排氣量引擎的入門車款。除了底盤與動力系統之外,新Mazda BT-50還將與Isuzu D-Max皮卡(去年已於泰國上市)共用9.0吋娛樂資訊觸控螢幕以及座艙恆溫系統。即便如此,BT-50的座艙還是會注入新世代Mazda車款的高質感設計。
Mazda BT-50。 Mazda提供
2021年式第三代大改款BT-50將與Isuzu D-Max皮卡一起於泰國生產工廠製造。
最强田园妃 一剪相思
Mazda BT-50。 Mazda提供
Mazda BT-50。 Mazda提供
Mazda BT-50。 Mazda提供
对抗印度 巴国将装备新枭龙
妹妹 小说
鸭肝冒鹅肝 老板娘二审判刑1年半
汽車